阿根廷高乔人来到内蒙古驯马
发布时间:2025-08-17 02:13:12| 浏览次数:
在遥远的南美大陆,广袤的潘帕斯草原上,有一群与马匹生死与共的民族,他们是高乔人。若说蒙古族代表了亚洲草原的骄傲,那么高乔人便是马背文化的象征。他们骑术精湛、驯马方法独特,生活自由洒脱,宛如草原上的风,永远不被束缚。马匹不仅是高乔人交通的工具,它们更是他们生活的灵魂,伴随着他们度过每一段岁月,见证了他们无数次与命运的博弈。
2025年夏季,南美的高乔驯马师华金·阿尔杜安与曼努埃尔·卡多索从潘帕斯草原跨越万里,来到内蒙古。他们的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将这里的年轻马训练成性情温顺、能够与人合作的教学马。这一过程中,《马术》杂志的团队也来到了草原,记录下这段跨越时空与文化的“马语交流”。
高乔人,那个生活在南美草原的民族,与马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他们常年生活在阿根廷、乌拉圭和巴西南部的草原上,驯马、牧牛、驰骋草原,这些便是他们的日常。而他们骑马的技艺,并非从天而降,而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,汇聚成了一个独特的马背文化。与西方骑士精神的优雅相比,高乔人注重的是与马匹的融洽与默契,骑马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他们文化和灵魂的一部分。
这些高乔人并非空想中的英雄,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、最坚韧的劳动者。历史上,他们是西班牙殖民者与当地土著的融合群体,将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南美草原的生存智慧结合,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草原民族。对于高乔人而言,马背上的生活早已不再是浪漫故事,而是一种鲜活的、与生死相依的现实。
内蒙古的草原上,气候寒冷,马匹粗壮。然而,对于高乔驯马师而言,选择合适的马匹却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步。马的年龄一般在三到四岁之间,体态匀称,四肢灵活,后躯强健,性格温顺而机警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些马必须未经驯化。正因为如此,驯马过程中的每一场“对话”都显得尤为珍贵。它们不受外界干扰,能从零开始,按照高乔的方式塑造自己的性格和运动习惯。
华金·阿尔杜安早在2019年便来过中国,五年后的今天,他再度回到内蒙古。他对于这里马匹的体态、性格和运动能力的进步赞叹不已。他说,这次训练是一次全新的挑战,同时也是一次与马匹之间最为真切的心灵碰撞。
在高乔人的眼中,驯马从来不是一场依赖力量的征服,而是一场与马的“对话”。他们通过细腻的沟通与耐心的引导,使马匹学会服从,最终形成默契,直至马完全信任驯马师,愿意将自己交托给他们。训练的每一步都像是在玩一场耐心的“游戏”,每一次与马的互动,都充满了对马性格的细致呵护。
在这次训练中,高乔人带来了他们的传统装备——阿根廷特有的Recados鞍具、宽肚带、厚羊毛垫,以及初期训练中使用的Bozal(无口衔水勒)。这些装备与国内传统的马术工具相似,但使用方法却有着微妙的差异。通过这些工具,他们避免了马匹初次接触鞍具时的恐惧,减少了训练中的抵抗情绪。
经过短短四天的训练,马匹们竟已从僵硬的状态变得柔软流畅,学会了换腿、保持稳定的头部和柔软的颈部。很难想象,半个月前,这些马还是那些未经驯化的“野马”。
尽管内蒙古的马匹和高乔的马匹在体型和运动能力上大致相似,但在驯马理念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。内蒙古的传统驯马方法注重速度和力量,马匹从小便开始接受训练,且注重服从性。而高乔人的方法则注重与马的心灵交流,耐心地引导它们一步一步适应训练的节奏。
对于高乔人来说,这种文化的碰撞不仅仅是新鲜的体验,更是心灵的挑战。虽然他们面临着与内蒙古传统方法不同的训练节奏与理念,但这种差异恰恰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。通过与当地牧民的互动与讨论,他们逐渐学会了融合彼此的经验,在新的土地上找到最合适的训练方法。
技术是可以学习的,但理念却是必须要从内心去理解和吸收的。每一段训练的细节,远比最终的成果更为深刻。正是这种耐心、信任与细致的理念,使得高乔人与内蒙古的牧民在驯马领域实现了跨文化的和谐融合。通过这场文化的交流,驯马的方式不再单一,马术运动在这片草原上也变得更加多元,给这里的马匹带来了走出草原、进入国际舞台的机会。
无论是潘帕斯草原上的高乔人,还是内蒙古的牧民,他们都在同一片广袤的草原上与马匹共同生活,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。而这种跨越国界、跨越文化的“马语交流”,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融合,更是心灵上的启迪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,像高乔人一样,耐心与智慧并存,勇敢地面对挑战,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