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IYUN(中国官网)股份有限公司

市民参事|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“上线” 当好“铲屎官”要考“985”?

发布时间:2025-07-07 14:27:35| 浏览次数:

  

市民参事|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“上线” 当好“铲屎官”要考“985”?(图1)

  6月29日,高考进入填报志愿环节,中国农业大学新设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的消息冲上热搜。

  评论区里众说纷纭:“想当铲屎官,先上985”“遛狗哪家强?还看985”随着社会城市化、老龄化的加速,出于满足人们精神陪伴和情感交流的需求,宠物日渐成为排解孤独、缓解压力的重要伙伴。据《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(消费报告)》显示,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达到3002亿元。

  面对千亿级宠物消费市场,985高校顺应社会变化与需求,开设“宠物”相关的专业,究竟学什么、怎么学?

  “每天下班推开门,我家布偶猫糯米就会叼来拖鞋,它比我老公还贴心!”市民林女士划着手机里的相册,200多张照片记录着“糯米”从幼猫到成年的点滴。这样的人宠故事,正在全国无数家庭上演。像“糯米”这样的宠物,被业内人称为“伴侣动物”,常见的还有犬、马等。

  这次中国农业大学新设的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,针对的就是这类动物,全称是动物科学(伴侣动物)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周旭峰介绍,伴侣动物就是一种能和人生活在一起、进行亲密沟通、情感交流、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宠物,所以人们更愿意把这个专业形象地称为“宠物”专业,而非动物专业。与此前已经开设的动物科学有所不同,“宠物”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猫、狗、马等伴侣动物方面,而非之前的猪、鸡、牛、羊等家畜方面。周旭峰说:“围绕伴侣动物产业,会学习伴侣动物遗传与育种、营养与饲料、繁殖等课程,跟行业接触联系比较多。”

  据了解,“宠物”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还包括宠物驯养与护理、宠物美容与健康、宠物饲料加工工艺、马术与马文化等。在此之前,中国农业大学已宣布今年将扩招本科生500人,其中的50人用于招收“宠物”本科专业。伴侣动物科学系副主任吴怡介绍,这50人将被分成两个班,第一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本部学习,后三年转到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学习。周旭峰说,在此之前,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进行了“宠物”专业的相关尝试。在烟台研究院,“宠物”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已连续招收了四届。在农大本部,名为“伴侣动物科学”的微专业作为辅修课已开设两年,深受欢迎。

  记者检索相关资料了解到,其实关于宠物的专业已经不是新鲜事,新鲜的是985高校对这一行业的青睐。高职院校则早有动作:2015年,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率先开设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,2022年又新增宠物医疗技术专业,订单班毕业生直接送去宠物医院,就业率百分之百。高等教育层面也有探索:浙江农林大学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在2020年就开设“宠物科学和宠物医学”相关课程。

  “我觉得在高校设置宠物专业太有必要了!现在很多家庭都养宠物,猫和狗是最常见的,我在小区里还见过家长带着孩子遛鸭子,还有小朋友养小鸡,在绿化带给小鸡抓西瓜虫吃。”市民陈先生认为,宠物已经成为诸多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,需要专业人才来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服务,这也有利于人宠和谐相处。

  养宠家庭不断增加,也是大学内专门设置宠物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刘家国接受采访表示,我国大学的专业开设必须经过大量调查和充分论证,目前宠物产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,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这一需求。“现在宠物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,每年规模有几千亿元,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,伴侣动物趋向普及化,相应的产业需求也越来越大,成立这个专业是行业发展的需要。”刘家国说。

  宠物消费也在“悦己”这个赛道跑出了消费增量加速度。记者注意到,《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(消费报告)》显示,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(犬猫)数量超过1.2亿只,较2023年增长2.1%,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.5%,达到3002亿元。

  陈龙是一名资深的执业兽医师,拥有18年宠物行业的从业经验,也算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。“十年前,我们每天接待的宠物可能就五六个,现在包括洗护、美容、看病等,一天大概接待3040个宠物。”与宠物产业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人才缺口。据相关统计,全国执业兽医缺口高达30万,专业宠物医生更是严重不足。

  江西省宠物行业协会理事长胡曼丽接受采访表示,“宠物”专业的毕业生现在是“香饽饽”,但也需要注意,产业缺的不是只喜欢小动物的人,而是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。“宠物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可以说非常广阔,特别是在目前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。现在企业要的人才,更看重专业能力,要求学生具备宠物医学、营养、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,同时还要懂市场和品牌运营。”胡曼丽说。《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》也佐证了这一观点,产业链各环节如高端医疗、食品研发、科学繁育等均对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求贤若渴。

  考生小杜非常喜欢小动物,当得知中国农业大学开设了“宠物”本科专业时,小杜眼前一亮。“这个专业很新鲜,我希望以后能从事和宠物相关的工作,比如宠物营养师或宠物行为训练师,能把爱好和专业结合起来,我挺想报名的。”但小杜的父亲仍有些担忧,“担心这个专业太冷门,就业前景不明朗。”

  在记者的采访中,跟小杜父亲有同样顾虑的家长占到了多数,不过,也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尝试一下。家长张女士说:“现在有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,但怎么养好宠物,很多人还是一片空白,我觉得未来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会比较大,我们也希望孩子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。”

  舆论中,质疑声与好奇心同样激烈。有人说,“动物科学10年前叫畜牧养殖,这个专业是研究怎么把动物养得膘肥体壮,并不是学习怎么给动物治病的。”有人则觉得不可思议,“费老大劲考上985大学,结果毕业了下乡进养猪场?”有人发出怀疑的声音,“那么多中专中职都已经开了有关宠物的专业,考985学校学这个,是不是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?”

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国世接受采访时,解答了社会上的疑问。

  “只能去养殖场是一些人对动物科学的认识偏差和刻板印象。而985高校的宠物专业在层次上和中专中职是有区别的,更不是人们想象中撸猫撸狗那么简单。”刘国世介绍,早期从畜牧专业分出两个独立专业:动物医学侧重疾病诊疗防治,动物科学主要围绕遗传育种与繁殖、饲养管理、饲料营养和动物产品(肉蛋奶)加工等领域。他以该校动物科学本科生就业方向为例,有人去海关从事检疫,有人去农牧管理部门从事畜牧资源统筹、政策制定,也有人到畜牧产品加工企业、兽药和生物制品企业从事研发、质检,或者去科研院所从事动物保护及管理。

  其实,近些年引发社会关注的专业设置还有很多,比如电子竞技与管理、马术运动与管理、婚姻服务与管理,甚至“小龙虾烹饪”都成了一个专业。

  “我觉得这些专业的名称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高大上,没有像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这些新兴热门专业的名气大、吸引力强,但满足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需求。”市民曹女士的儿子明年即将参加高考,她已经花了很多心思研究大学专业,准备给孩子当参谋。对于这些新兴专业曹女士的态度是接纳,并相信其背后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支撑。“咱们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了,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职业,像宠物专业也是随着社会发展,人们的陪伴需求不断增强而诞生的新事物。家长当然希望自己孩子能当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,但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,而且所有行当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,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,也要尊重社会分工的变化。”曹女士认为。

  kaiyun下载地址

  有观点认为,正是因为这些专业足够具体,也决定了他们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导向,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当的就业保障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4年年末,全国第三产业(即服务业)就业人员达35838.23万人,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8.8%。从这个角度看,正是很多看起来“并不高端”的服务业岗位,吸纳了巨大的就业。因此,这些专业设置也有了特别的意义除了追求专业的“高远”,也不能忽视专业的烟火气,瞄准普通的民生需求。

 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,纷纷关注这些民生需求,其实也是在丰富人们美好生活的细节。从高校专业的角度,提升宠物护理质量、咖啡品质乃至小龙虾口味,何尝不是以更加具体可感的方式去积极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呢?

  “宠物”本科专业的开设,无疑将为行业发展解人才之“渴”,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,有效优化供需匹配,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与产业质量,同时拉动人才结构升级。

  “宠物”专业开设,也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全国多所高校纷纷积极探索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有效路径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。比如,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市场需求,开设了宠物临床诊疗与养护等相关专业,并与多家宠物企业和行业协会协同努力,让学生能充分接触行业前沿技术、亲自参与实践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。

  这也启示我们,高校专业发展需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。一方面,推动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,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操作紧密联动,大力加强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技术平台建设,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成长;另一方面,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人才标准制定与认证评估工作,提升行业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性。我们希望,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、相互促进的创新实践越来越多,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。

  目前,殡葬行业“不吉利”、家政行业就是“伺候人”、宠物行业即“不务正业”等歧视和偏见仍普遍存在。这些职业偏见的存在,本质上是社会职业认知滞后于产业升级的表现。该专业的设立,不仅提升了宠物行业的专业门槛,更重塑了公众对该行业的固有认知,是对世俗“重学历轻技能”职业“鄙视链”的一次有力冲击。长远看来,宠物行业服务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可度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
  然而,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能只盯着“风口”,更要建好“跑道”。在高校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,相关部门也应同步保障技术技能型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收入,让人才培养成果得以有效转化。学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,深化产教融合,根据民生需求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。相关部门需制定并落实技术技能型岗位的薪资指导标准,完善劳动保障法规,确保从业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、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发展好”的良性循环,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。

  高校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的诞生,不仅满足了服务行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,更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赋能,为长期被边缘化的职业选择打破了人才培养领域的“专业鄙视链”困境。这也告诉我们,职业的价值选择不能只重“面子”,更要重“里子”,要满足社会需求、创造自己实际价值。期待这一尝试能成为高校服务社会需求的典范,让更多青年在服务民生的赛道上找到人生价值,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个体发展与国家需求的黄金纽带,进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均衡、更可持续的人才生态。

  网友@福袋:应该给“铲屎官”开个心理学课程,毕竟治猫狗易,治人宠分离焦虑难。

  网友@谁的保温杯掉了:建议课程增设“反弃养立法研究”,毕竟有些人考得上985,却考不过“责任饲养资格证”。

  网友@福利官:别嘲笑“伺候猫狗专业”,等AI取代你的PPT时,至少他们还有肉垫要按摩。

  宠物专业的设立,是高校对社会需求的精准“投喂”。当全国城镇1.2亿只宠物创造出3002亿消费市场,当资深宠物医生月薪飙至3万元仍一将难求,象牙塔的大门再不向“毛孩子”敞开反倒成了怪事。

  面对“985学宠物是否大材小用”的质疑,真相却是宠物医疗早已用上CT和血液透析仪,美容师持证梳理赛级贵宾犬的技法堪比雕塑家,营养师调配处方粮的严谨不输药剂师这个行业缺的从来不是“撸猫”的手,而是让行业摆脱“草台班子”的专业大脑。

  当然,专业建设不能止于挂牌狂欢,高校更需警惕“纸面热闹”:建立校企联动的实习基地,开发宠物临终关怀等细分课程,推动宠物健康管理师等新职业认证,方能让学子们不沦为“高级宠物保姆”。

  最妙的是,宠物专业的出现悄然刷新着我们对服务业的认知当电子竞技、小龙虾烹饪等烟火气专业纷纷崛起,它们共同宣告:给布偶猫做SPA与给火箭拧螺丝,本质都是专业技术活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服务业已吸纳全国48.8%的就业人口这些“不够高大上”的岗位,恰恰托举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。

  或许某天,当宠物营养学教授在课堂分析猫粮成分时,当毕业生设计的智能猫砂盆走进千万家庭时,人们终将明白:所谓高端与接地气之间,本就隔着一层可笑的偏见。毕竟在这个人宠共生的时代,让每个生命被科学温柔以待,本就是文明最体面的模样。

  我认为开设宠物相关专业是非常有必要的,因为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。其实这个领域的就业竞争很大,但是高端和专业化的岗位,很需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。而且考生选择专业时自身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,没必要对这样的专业有偏见。

  现在养宠物的家庭非常多,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把宠物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“家人”。开设宠物相关的专业,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。现在我们身边的宠物医院很多了,我觉得就业面越来越广,这个专业也能够给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。

  我觉得现代人的压力非常大,养宠物能够很大程度上疏解生活压力,毕竟它们非常可爱,而且不会带来社交烦恼。我觉得宠物专业有助于满足这一社会实际需求,而且现实生活中对于宠物生活习惯,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很重要,这一专业应该在这方面发力。

  我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挺新鲜的,也很支持开设宠物专业,毕竟越来越多的家庭养了猫狗,他们需要专业人员和知识来保障宠物的健康。我觉得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,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局限,不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需要做好相关的就业保障措施。

  原标题:全国首个“宠物”本科专业“上线”——当好“铲屎官”,要考985?

TOP